2016 臺北文創記憶中心 / 2016 TNHCC

What

臺北文創記憶中心成立於 2015 年,為松山文創園區的臺北文創大樓委託 Plan b 規劃的的長期品牌計畫,希望在其營運宗旨之下,達成文化創意產業的永續發展,並重新定位臺北文創大樓在臺灣文創產業中扮演的角色及功能。記憶中心以「建立臺灣文化識別」為核心價值,希望在全球各國文化相似度不斷提升的同時,藉由放大那些日常生活中視為理所當然卻具獨特性的小事,梳理背後所代表的文化脈絡與認同,對自身文化產生自信與驕傲,進而在國際中建立更加明確的可識別性。

2016年,第一屆記憶中心以目前僅存於臺灣及香港日常書寫、閱讀使用的「正體字」作為主題,傳承使命來保存延續臺灣極具識別性的文化之一。整體以實體展覽呈現自 1970 年代起,循著技術發展的時間軸,展現出正體字的風格演變史。

Why

在全球化的同質性潮流下,如何透過「正體字」喚醒臺灣社會的文化識別與共鳴?

When

2016/01

Where

Taipei, Taiwan

Who

主辦單位
  • 臺北文創

  • 富邦文教基金會

統籌策劃
  • Plan b

空間設計
  • archicake

協力策劃
  • Shopping Design

  • justfont

  • archicake

視覺設計
  • Peter Chang

宣傳影片
  • Bito

策劃顧問
  • 陳藹玲

  • 冷彬

  • 蔡承穎

  • 鄭美玲

 
  • 張介冠

  • 黃家賢

  • 井迎瑞

  • 曾吉賢

 
  • 詹宏志

  • 江振誠

  • 葉怡蘭

  • 高琹雯

計畫夥伴
  • 漢聲出版社

  • 日星鑄字行

  •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與影像維護研究所

  • 洋蔥設計

  • 梅林鬍子實驗室

  • 李吉他 Lee Guitars

 
  • 利百代

  • 張鐵志

  • 陳敬寶

  • Comedy Girls

  • Laboratory of Fragrance & Perfume

  • One-forty

 
  • Smells of Taipei

  • The Big Issue

  • O.OO

  • Uber

  • 怡海寫字

How

核心概念

臺北文創記憶中心以「識別臺灣身份」為核心價值,同時呼應在劇烈變化的時代下「記憶正在快速消逝」之現象,我們應該更加去奠基傳承、保存、創作的文化脈絡。每年藉由放大那些日常生活中視為理所當然卻具獨特性的小事,讓每個人以相對容易的去梳理出自身的來龍去脈、探索民族文化認同,並更加肯定我們應該堅守的文化價值。

主題介紹

2016年,第一屆記憶中心以目前僅存於臺灣及香港日常書寫、閱讀使用的「正體字」作為主題,傳承使命來保存延續臺灣極具識別性的文化之一。整體以實體展覽呈現自 1970 年代起,循著技術發展的時間軸,展現出正體字的風格演變史。透過傳承文字的「正體字博物館」、保存故事的「故事索引區」,以及創造計畫的「計畫實驗室」,將臺北備份,所有記憶另存,以達文化的永續發展。

  

  • 正體字博物館

正體字博物館期盼藉由各種中文字型、字體的創造,循著技術發展的時間軸,展現出文字的風格演變史。呈現自1970年代起,臺灣記憶中的印刷品及街景文字等,期待在喚起記憶共鳴之際,重新檢視過去的時空背景 ; 在了解文化脈絡的同時,關注原先視為理所當然的文字記憶,並將喚起的傳承意識化為自身的認同。

  • 故事索引區

故事索引區呈現已具可識別臺灣身分的人、事、物、品牌、活動等等,每個單位擁有專屬介紹的月曆及一個代表自身單位的正體中文字。

民眾在觀展時可自由挑選喜愛的月曆,集結成一本屬於自己的年曆,藉由不一樣的述說故事形式,民眾主動將記憶轉換成另個形式保存,更在認識各單位的同時,探索與深掘找出臺灣藝文、設計界未來的發展方向,也帶大眾想像美好生活的定義和可能。

  • 計畫實驗室

計畫實驗室讓生活在這裡的人,從零到一創造各種可能性。透過常態性的實驗裝置,期待透過每一次親自摸索互動的過程中,從音樂、文字、影像、科技裝置中再次認識自己,累積每一次專屬的珍貴記憶。「空氣書法機」經由互動感偵測技術,邀請觀賞者以身體完全介入作品之中,進而操控具程式化的機械裝置,創造當代數位化下的新型書寫風格。展場也輪播南藝大修復的舊新聞與紀錄片,期待能透過影像的維護、保存、典藏與展示,建立在地化的特色與主體性,進而延續傳承。每位參與者也以「在台北生存的一百個理由」作為標題,透過書寫黑板平等對話,重新賦予自己或激發他人於生活的詮釋靈感。最後,展場也擺設吉他樂器,讓民眾能隨興彈奏,不論身份、技藝,皆能提供這座城市美妙的聲響。

除常態實驗裝置外,也與數十個不同類型的藝文單位合作「五感計畫」,從各個感官切入追溯自身經驗,延續記憶中隱含的文化識別,激盪創造出新的體悟。

  • 空間設計

透過東方天圓地方為概念,藉由圓型展場,將展覽轉換成時光迴廊,帶領民眾看見文化軌跡,並以鑄鐵作為硬體材質,隨著時間推展,冬雨漸增會導致紅鏽,亦呈現記憶隨時間流逝、改變之意象。

  • 主視覺設計

用三種不同尺寸的紙拼湊在一起,暗示記憶零散地片段感。同時將某張紙的邊緣撕去,製造一點記憶消逝感,也些微的象徵出記憶輪廓事曖昧且不明確的。視覺表現以一般人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文字招牌、帳單發票、廣告等正體字做拼貼。使用文字做視覺的原因,主要是它涵蓋了這次記憶中心的三個主題。並湊出一個寫到一半抽象的「一」字,也再次呼應了一次記憶,片段、消逝、輪廓不確切的特質。

  • 行銷宣傳

宣傳影片由「將臺北備份,所有記憶另存」為題,以第一視角漫遊城市,找尋舊招牌,搜羅老物件,藉著比照記憶的鮮明色調和穿插老歌的三段式配樂,讓民眾去思考當所有往昔之物逐漸消失,你最想,或你還能備份另存的東西是什麼?

另,也邀請富邦文教基金會青少年志工團發想、拍攝與設計規劃「削失的記憶」紀錄片,希望透過各領域的前輩先進們與青少年的快問快答對話,象徵「消逝的記憶需要被傳承」的概念。讓蔡康永、陶晶瑩、張鐵志、吳念真等各領域的前輩先進們透過每一次來回的問與答,啟發這塊土地上的青少年們不同的想像,喚起現在青少年對於自身更深層的自我認識,於是對於這片土地有更真實的認知與使命,並理解、欣賞及尊重各文化的細微差異。

最後,也延續 2014 年「全民造字運動」的風潮,鼓勵民眾打造「2015年臺灣代表字」。除了創意和美感,也能多一分社會關懷與觀察,讓每年年末的代表字,不再只侷限現存的字,而是提供全民一個發揮想像力的機會,回到「童心」狀態,尋回「創新未有之物」的能力,利用這樣造字的能力,重新詮釋我們對於過去一年的心得與觀察,創造屬於我們的記憶。

read more
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