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 Performing Arts Land

What

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| Performing Arts Land, PAL 藝術樂園計畫

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是所有市民的藝術中心。透過場館內三個劇場的組合變化,讓多元及新型態的表演作品均能在此發聲。藝術是種生活習慣,每一位參與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的市民,都可以從表演藝術中體驗到生活靈感的啟發,讓城市變得更為美好。

2016 年起,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啟動「Performing Arts Land, PAL」藝術樂園計畫。該計畫為限時的任務型計畫,透過 3 個主要元素,讓表演藝術不僅止於實體場館,更能活躍於城市的各個角落,重新定義大眾對於表演藝術的記憶。

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期許每年的「PAL」,表演藝術將步出舞台,走入人群之中。「PAL」是一場屬於所有人的集體表演藝術創作,每一位參與者都是表演藝術領域的一份子。

Why

2017 藝術樂園期待表演藝術的多元豐富能融入日常生活之中,在城市隨處發生,成為所有人的靈感來源。

When

2017/11

Where

Taipei, Taiwan

Who

主辦單位
  •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

承辦單位
  • 財團法人台北市文化基金會

  •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

策劃單位
  • Plan b

How

2017 藝術樂園 ( Performing Arts Land, PAL )

2017 藝術樂園,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與 Plan b 以圓山為基地,共同策劃一系列的活動展演,以 PAL 藝術樂園計畫的三個主要元素,策劃城市中的創意行動、建築圓山基地上的藝術裝置,並在 2017 年底舉辦樂園派對。除了和彡苗空間實驗合作,在捷運圓山站前廣場搭建可以老少共玩的舞台藝術裝置外,自 2017 藝術樂園開幕起的每個週末,基地周邊都將充滿各種多元的精采演出節目,透過表演藝術與不同領域間的對話與合作,共同產出實驗性的集體創作。

  • 觀看方式的翻轉:刻意突破過去觀看方式的限制。不再只是舞臺上下的單向參與,而是更多切角的互動。讓不同角色的參與者,可以更了解城市、表演者、觀看者間的多層面向。
  • 藝術形式的再詮釋:刻意突破表演藝術形式的框架。藉由「表演藝術領域者」主動與「各領域專業者」對話,共同運用各種素材媒介,玩出多樣實驗性的創作,讓表演藝術完全融入生活。
  • 表演場域的無窮:刻意突破純粹表演場域的空間。藉由城市中各角落的驚喜,讓表演藝術的樂趣無窮發展,不再侷限於既有場域,重新建構社區與城市間的關係。

 

2017 藝術樂園|「#這是一場表演」日常藝術景框

「如何讓表演藝術進入日常?」

生活裡有許多平凡卻精彩的時刻,我們卻時常沒有發現。何不換個角度思考:「日常生活已是表演藝術」。延續藝術樂園的三個元素,策劃「#這是一場表演」日常藝術景框計畫賦予表演藝術新生命,重新定義大眾對表演藝術的印象,推廣表演藝術進入日常。

基於這樣的概念,為聚焦那些精采時刻的注目,我們在台北市常見的日常角落置放「日常藝術景框」,以「觀景框」框住那些精彩的畫面,提醒您仔細觀看;觀景框旁的「hashtag(#)」則強調表演藝術的動態感,邀請您察覺日常的精采表演,這些演出如:酒吧裡的調酒師、公園裡盪鞦韆的孩子、雨中漫步的情侶、專心烘豆的咖啡師、一群搞笑的朋友,或是路程中的沿途風景。

每一個「靜態藝術」可單獨成為「作品」,而每一次「表演藝術」卻只存在於表演者和觀者之間的「當下」。其實一幕幕精彩的演出就在我們身邊。我們既是觀眾、也是表演者,既凝視著、也被觀看。

2017 藝術樂園|薛丁格的貓

從12月開始,則以 2017 藝術樂園主題活動 - 薛丁格的貓 (Schrödinger's Cat) 接續。「薛丁格的貓」以物理學界著名的思想實驗為題,敘述事物在未明朗化前的不確定狀態,這種特性正如同表演藝術的不可預測與多樣性,隨著時間、地點與表演當下的情緒,呈現出截然不同的面貌。唯有觀者親身體驗,才能找到屬於自身的詮釋。

在 12/23-12/30 將四種表演藝術型態 #音樂、#戲劇、#舞蹈、#雜技 重新轉譯,於台北市捷運圓山站線形公園設置四座互動藝術裝置,交替「表演者」與「觀者」之間的界線。其中代表 #雜技 的互動藝術裝置特別邀請設計師曾靖婷(現為織築負責人)設計,打造一座以雜技表演為概念的織網作品。參與者小心翼翼踏上覆蓋不同編織技法的球面,試圖保持完美平衡的互動過程就是一場表演。開幕派對上也特別與 OISTAT 國際劇場組織合作,將肢體的展現融入互動遊戲之中,藉此讓賓客體驗表演的樂趣。 

最後,計畫以「Silent Disco 靜音派對」作為閉幕,讓參與者沈浸在 #音樂 流動的同時,踏在代表 #舞蹈 的圓點地板上,或坐在代表#戲劇 的觀眾席上透過方框欣賞跳著 Silent Disco 的人們。將表演藝術以輕鬆歡樂的派對形式融入生活。

read more
×